主页 > 新闻 > 张宝珠|让“井冈星火”在艺术创作中“燎原”

张宝珠|让“井冈星火”在艺术创作中“燎原”

2018-02-08 09:10:57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张宝珠艺术简介

张宝珠,字还浦,号苍斋主人,1945年生于济南,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山水高研班导师。20世纪60年代师从黑伯龙、陈维信、许麟庐先生。孜孜笔耕于墨田六十余载。

 

                                                                                                        

井冈星火在艺术创作中燎原

/张宝珠

 

    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又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11月9日至15日,在王祝玉、张朴两位省政协领导的带队下,山东省政协书画院组织部分在济艺术家奔赴井冈山革命纪念地进行采风创作——用心感悟伟大革命精神,用笔绘就珍贵红色遗存。艺术家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形式进入新时代,画风凸显新气象,画家展示新作为,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发展。

 

                重温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

 

  2017年10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踏进井冈山的那一刻,让我由心底迸发出一种神圣而又自豪的感觉。90年来,井冈山精神一直在鼓舞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井冈山密不可分,很多实践经验都来自井冈山。

井冈山,山连山,山套山;井冈山的水,飞瀑隆隆,清泉涓涓。一代文豪郭沫若曾挥笔写下“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同志也誉其为“天下第一山”。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盛誉。

井冈山有五井,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皆因被群山环绕、宛若井状而得名,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到达这里。这里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屋里有一堵被敌人枪炮打得伤痕累累的残墙,是1929年2月,房屋被敌人烧毁时仅剩的,1960年按原貌修复,将残墙嵌入新墙之中。新旧对比,敌人对井冈山的疯狂烧杀和红军的殊死拼搏便昭然若现,成为历史的见证。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毛主席那首《西江月·井冈山》的诗篇镌刻在纪念碑上。我站在黄洋界昔日的战壕里,抚摸当年令敌人丧胆的山炮,望着脚下的群山深壑,自己仿佛置身于鼓角声中,与红军战士一道筑起黄洋界上的钢墙铁壁,与敌人进行战斗。侧耳细听,那轰隆的炮声,嘹亮的鼓声,不仅是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更是向我们发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红军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走在红军走过的小道上,我无比激动和自豪。这条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被铺上了石块,在陡峭处修建了台阶,比当时的红军小道拓宽了许多,好走许多,但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只有一尺宽,稍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有的地方须弯腰驼背行走,因为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我们提心吊胆,小心谨慎,虽轻装而行,走走歇歇,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回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在晴天丽日里,徒手走,就疲惫不堪,井冈山军民却更多地要在雨雪天气或天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该是何等艰难。走过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

在革命博物馆那庄严肃穆的展厅里,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字映入眼帘,小井红军医院的残迹,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红军将士和被土匪枪杀的群众照片……随着解说员的悲壮解说,我的思绪进入了血与火的井冈山革命根据斗争中。这种现场教育逐渐加深了我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在这么一个艰苦的环境下,能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夺取政权,这表明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定信念的精神。井冈山精神可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而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

 

              肩负使命融入新时代,服务人民

 

  在采风活动中,有很多数字震撼着我,井冈山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万余名,可以说,每走一步长征路就倒下一名井冈战士。龙潭的苍松翠柏更令我动容。那一颗颗饱经风霜的松树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坚韧不拔,浩然正气。一粒种子,一捧泥土,在悬崖在峭壁,只要有阳光、空气和水,无论遇到怎样的恶劣环境,它都能生存、生长、成才。它四季常青,不凋不零,不攀不附,有不愿与世俯仰的清高和不屑同流合污的坚守。它身上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是君子风骨的寄托,是理想人格的具象。

我的山水创作中,松柏是山水的精神,松柏更多的是一种沧桑记忆,是一种文化承续,更是一种精神的诏谕。我潜心研习恩师黑伯龙先生松柏的画法,从水墨变化,干湿浓淡中力求表现松柏的丰腴蓊郁和苍韧厚重。松柏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努力亲近它,与它对话,和它心灵沟通,力求画出松柏的神韵,而通过这次井冈山实地采风,我又有更深的收获。如何在当代的中国山水画中融入时代精神,铸造一种灵魂的东西,这种灵魂的东西应该是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理解后从骨子里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井冈山这样的地质风貌,应该赋予更深刻的一种思考,用一种全新的画面语言进行创作。山水画艺术不仅要表现山川丘壑的壮美,“境与性和”“情景交融”“托景言志”才是精蕴所在。只有以画家的心性去体会,才能创造出一个融合了画家感受、心态和历史积淀的伟大作品。

在黄洋界哨口、在飞瀑松林前,我调水匀墨,蹲踡在画板前,勾勒涂抹。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画面也一点一点地丰富完整起来了,这画面中的每一笔每一擦每一皴,都饱含着我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与对井冈山精神的无尽赞扬。

   五十多年的从艺经历,使我深深懂得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变成自己作品中的生动情节和感人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要做到真正的“深扎” ,就必须老老实实地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始终保持与普罗大众的血肉联系,吃透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

  这次实地采风很有意义。现在,中国画的教育离传统渐远、离西方渐近,我们应在师古人、师造化上下工夫。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古人与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在随黑伯龙先生学画时,他就多次教导我们:“要学老师的老师,就是学传统,学一种文化精神,学一种审美。”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艺术上,我一生追求“独、力、简”的标准。“独”是个人风格,不盲目崇拜某家某派,而是学习众家之长,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力”是笔力、心力;“简”是简练、简洁。中国画讲究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笔简意繁,意味意趣深远。传统的高度永远无法超越,只有一代一代地把文脉传承下去,才能建立适应当代需求的标准、价值导向。

这次采风活动更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而且对现实的美术创作有不同凡响的意义。通过对革命历程的再回顾,使我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和优越的创作环境倍加珍惜,坚定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通过这次写生与体验,对画家释放艺术的革命情怀提供了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思想理念;特别是在积极向上创作思想的把握下,摒弃过去对红色题材的政治图解式、概念化、脸谱化的创作,要拿出既有艺术个性又有震撼力的作品,使新时期的现实主义红色文化上升到新的境界,也是对社会上一些平庸、浮华、粉饰流作的一次洗涤。

  通过采风使我心灵深处得到了洗礼、创作境界得到了提升。今后的创作应该以一种贯穿始终的生命状态,紧紧围绕记录革命纪念地的历史和今天,创造性地表现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真情描绘出人民群众的精神图谱。突破以往概念化、习惯套路的创作手法,力求以多样化手段体现出丰富的绘画语言,用心体会、用眼睛观察、用情感交流、用打动人心的作品回报人民。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井冈山红色之行,是一次彻底的、全方位的革命精神洗礼。我们在井冈山唱红歌、走红军路、听英雄事,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感受着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每到一处参观,都是一次教育、一次熏陶。我的情绪一次次被感染、振奋。

  在我的心中,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吸引、一种信仰,它必将指引我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勇往向前,再攀高峰。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