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徐国卫:文物历史的守望者 向济南报道世界,向世界报道济南

徐国卫:文物历史的守望者 向济南报道世界,向世界报道济南

2022-03-01 20:30:21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26.jpg

       1月13日,济南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一场“山左名贤后人迎春雅集”在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梁漱溟长孙梁钦元,路大荒孙女路方红,李苦禅长孙李明、孙女李弘,关友声之子关天骏,任晓麓之孙任正,王企华之孙王晓龙,岳祥书之子岳宏、外孙王鹏,季羡林外甥女、弭菊田女儿弭金冬,魏启后之子魏宝乐,徐北文之子徐行健等多位文人学者、艺术名家的后裔在此齐聚一堂,共忆先贤名家的逸闻趣事,共话先辈们与济南的情缘。而这场文人名士后裔的雅聚,则归功于收藏家徐国卫与他的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在诸多文人学者、艺术家中的广泛影响力。


徐国卫:文物历史的守望者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34.jpg

       徐国卫,受聘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文物收藏家。30年前,兴趣使然,徐国卫开始涉足收藏,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凭借着慧眼独具,徐国卫不断积累,丰富各种文化藏品,从书法、油画等艺术品,到名人札记等文化史料,逐渐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收藏界打响了名气。而他的影响力除了来自于他多年致力收藏所获得的大量珍贵名家文献、作品外,更来自于他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在长期的收藏过程中,通过不断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对藏品进行钻研与考证。而随着经验、学识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他深切领会到收藏活动的独特文化意义,俨然已经把爱好变成了事业。他把单纯的收藏爱好转化为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把收藏经营升华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抱负,做一名中国文化历史的守望者。

       为了更大的文化抱负与社会责任,2016年,依托自己收藏的几十万件珍贵藏品,徐国卫创办了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并担任馆长。这家位于济南西客站东邻的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邀请了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及著名近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担任名誉馆长,还聘请了20余位全国各界文化名家担任顾问。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37.jpg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命之根。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聚集着丰富的宝藏,涵盖中国历代书法及近代篆刻、元明清至现代绘画作品、中国早期油画、中国近现代名人墨迹、中国近现代建筑图纸、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料、中国新文学版本、老舍手迹文献及重要文化史料档案等几大门类。其中元明清书画300余幅、中国早期名家油画400余幅、1949年以前碑刻拓片15000余张、名家篆刻500余方、近现代名人墨迹近万件。有相当数量的藏品属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珍稀性及展览展示性,对于目前普遍缺乏文学、文献、老油画藏品的山东省博物馆行业乃至全国博物馆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说是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典范也不为过。如馆藏的中国早期油画藏品,几乎囊括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超士、戴秉心等中国早期西画研究元老级人物的画作,特别是近现代画家岳祥书于1931年所绘的《桥头》,被认为是目前已发现的山东地区最早的西画作品,这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学者专门到此进行学术研究。 

       “博物馆许多收藏都是难得一见的。”徐国卫举例说,博物馆收藏了一本《域外小说集》,这是鲁迅先生与他的弟弟周作人合作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为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揭开了新的一页,被后世学界一度视作周氏兄弟研究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显学”,留存至今的寥寥无几。许多研究鲁迅的学者专程为了此书而来。著名学者陈子善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在博物馆待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研究这本书,并得出馆藏的书为孤本的结论。陈子善向徐国卫解释,出版于1909年的《域外小说集》当时只卖出21本,其中1本还是鲁迅先生自己买的。而博物馆收藏的书是出版前的样书,更是弥足珍贵。

       “还有创造社著名诗人王独清所著的诗集《11DEC》,书名取自英文December(12月)的简写,是描写1927年广州起义全过程的叙事诗,由创造社出版部1928 年11月出版,现今已非常少见。”说起藏品,徐国卫如数家珍。“当时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专门到我这儿找这本书,说他几乎走遍全国,只在一个图书馆见到这本诗集,还不对外借阅。他到我这儿碰碰运气,果然如他所愿。”郜元宝教授看到诗集如获至宝,这件事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佳话。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40.jpg

       “这些信件填补了老舍先生在美国期间的资料空白,不论对老舍先生生平的研究,还是对‘文协’这个组织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史料。”在老舍手迹文献展区,徐国卫讲解到。2008年,徐国卫很幸运收藏到老舍先生13通信札,均为1946年3月至1949年10月老舍先生在美国期间的来信。“在对老舍先生的研究中,从1946年老舍先生受邀到美国进行讲学到1949年年底回国,一直是一片空白,”徐国卫解释到,“早在1938年,老舍先生便被推举为当时的‘文协’总务长,并一直连任。1946年出国后,他还一直关心‘文协’的许多事务,并通过信件来管理和协调‘文协’的工作,这些信件就记录了这一阶段的情况。”信中在谈到美国朋友对中国文人的两次捐助时,老舍先生对两笔捐款的来历用途做了详细交代,并反复强调这两笔捐款都是美国朋友私人捐款,和美国政府无关,这些信件在老舍先生淡然朴素的笔迹和细致热情的笔调中娓娓道来。“中国有句话叫‘见字如面’,这13通信札让人感受到老舍先生和善、周到的为人,也反映出他浓烈的家国情怀。”老舍先生儿子舒乙先生看了这13通信札后,对每封信的内容都进行了注释,并发表在出版的《文史史料》中。他对这些信件能被集中收藏并重新为社会所用感到十分欣慰。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43.jpg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46.jpg

       藏品为博物馆注入灵魂,徐国卫同样对藏品倾注心血。采访徐国卫教授的时候,正值博物馆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展览以时间为轴,由点及面,完整详细地记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这个展览展示了20世纪以来,在中华大地风云激荡中,文化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同时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离开对文艺工作战线的领导,辐射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文艺战线上的引领和创新。”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48.jpg

       近几年,徐国卫先后整理出版了“聚雅”系列,如《新文学百年风华》《鲁迅的朋友圈》《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等,并创办了《聚雅》刊物,研究并刊登具有历史性、文献性、资料性等重要价值的文章与图片,发挥它的学术作用。“收藏是见证历史。把零散的相关联的收藏品整合起来,可以梳理一个时期的文化状态,记载这个阶段的历史故事,‘复活’历史场景。所以如果史料能够成为系列的话,它的价值要比单独的个体要珍贵的多,更有说服力。”

       同时为了让藏品“活”起来,吸引更多公众参观了解中国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艺术,博物馆常年开设中国早期油画、历代金石碑帖及老舍专题展,并坚持举办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大型生平作品展、《老舍点戏》书画展、“学者吴秋辉先生生平学术展”“辉煌历程·历史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文艺资料展”“中国近现代文学文献展”等各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益性展览,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让观众更容易接纳、吸收展览所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启发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52.jpg

       “我希望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收藏者,而是在收藏中挖掘历史文化,让这些藏品体现更高的研究价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但这条路很艰难。”收藏除了收藏家持之以恒的坚持,独具慧眼的鉴定能力外,当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30余年的收藏生涯中,徐国卫为了藏品,为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营,筹措了大量资金,直到现在有些债务还没还清,但他初心不改。“我们需要支持和资助,但我们也不畏困难,会一直坚持下去,把博物馆打造成济南、山东甚至全国的文化高地。”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854.jpg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