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重磅: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观察侧记

重磅: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观察侧记

2022-01-15 19:17:11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文 / 特邀学术媒体观察员  冯华)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438.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447.jpg

       2021年12月30日,年终岁尾,龙门之畔。首届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工作在河南省洛阳市紧张进行,几千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将在这里同台竞技,一决高下。

       笔者有幸担任本次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的学术媒体观察员,对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深入到展览评审的第一现场,观察评委的杀伐决断,见到了很多精彩作品的上上下下,见识了公正包容而又激烈残酷的评审过程,见证了黯然落选与提名获奖的命运反差……整个过程下来,笔者在感慨唯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写好字是唯一正道外,对当代书法展览评审中诸多有意思的问题也有了一些感想,经过几天沉淀,现在斗胆试着写出来,求教于各位师友、方家。

       一、雄心:“南有兰亭、北有龙门”的品牌愿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备受关注的首届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并非一次普通的展览,而是河南省书协新一届主席团上任后重点推出的全国性书法品牌大展。大展秉持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展览理念,重在持续打造“南有兰亭、北有龙门”的业界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

       本次大展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龙门石窟管委会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和洛阳龙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艺术珍品冠于世,伊阙明珠耀苍穹。”本次展览选择由世界文化遗产、书法圣地龙门来冠名,自然显示出主办方对这次展览的期许和雄心。

       自2021年9月开始征稿以来,本次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4195件。其中,来稿前几名的省份为:河南1401件,山东286件,广东252件,河北217件。

       原本以为,身处在疫情干扰之下,一些作者创作投展热情多有降低,一些展览来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那么,本次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的来稿质量究竟如何?能不能奉献一次完美的评审?

       在评审开始前,主办方和所有评委心里都暗暗打了一个问号。

       而当评审的作品在展厅里纷纷悬挂起来的那一刻,所有评委都不禁为之眼前一亮。

       两个字:惊艳。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01.jpg

       二、亮点:评审将是一次饕餮盛宴

       亮点一:来稿作品整体水平较高,部分作品颇有新意。根据征稿启事,原定获奖入展总名额为170件,因来稿质量较高,虽经多轮淘汰,仍有部分作品殊难割爱。经评委会研究,最终确定入展数量为177件。

       亮点二:本次展览评审理念倡导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兼顾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取法、不同情趣的作品;在注重功力技法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作者的才情、性情;在注重经典风格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和鼓励作者对个人面目的阐释理解,努力做到宽容、包容、兼容。

       亮点三:组委会提出了公平、公正、阳光、干净的评审原则,参照中国书协相关展览模式,本次评审工作也设立了监审委员会和学术媒体观察团,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录像、观察,进一步彰显出主办方对公正评审、阳光评审的决心。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04.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11.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13.jpg

       三、组织:不打无准备之仗

       评审场地设在洛阳市实验小学凌波校区体育馆。该场馆约1000平方米,场地宽敞,光线明亮通透,有足够的展示空间,方便对投稿作品进行充分展示和审看,由于校园是封闭的,也能保证评审封闭性、保密性的需要。

       高标准服务是评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为了做好本次评审组织工作,河南省书协积极协调,层层把关,从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工作质量。首届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工作监审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协主席吴行对展览评审筹备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提出指导意见。洛阳市书协则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仅参与现场评审服务的志愿者就组织了50多人。本次评审工作监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洛阳市书协主席刘灿辉说:“龙门不仅是洛阳的,更是河南的、中国的、世界的一个文明的窗口,这次龙门书法双年展举办,我们洛阳书协和洛阳书法志愿者全力以赴!”

       高端评审团队是评审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书协为本次大赛邀请的评委是长期活跃在中国书协国展评审一线的大咖。评委会主任由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刘洪彪担任,其他都是国展一线资深评委:韦斯琴、刘新德、刘颜涛、胡崇炜、韩少辉。各位评委术业有专攻,篆、隶、真、行、草各擅胜场,在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精深造诣,可以说都是当代中国书坛的风云人物。

       这么多大咖聚在一起,他们将要如何评审?他们会评出什么样的入展获奖作品?呈现什么样的评审导向?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17.jpg

       四、评审导向:深化16字方针,探索新的可能性

       上午9点,评委、监委和工作人员进入评审现场。在评审正式开始前,评委、监委一起召开了评审预备会。

       预备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确立本次评审的导向。统一工作思路,统一评审标准,统一审美取向,就评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研判,给出预处理意见。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2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23.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25.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28.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31.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34.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37.jpg

       评委们在讨论中指出,当代书法的展览评审,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则,展览的公平公正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大家的总体感觉经常是:“规则很完备,结果不理想。”

       哪些地方不理想?

       评委们说,现在的全国性展览,每次看评出来的结果,都好像你只有写的像谁(某个古人)才是最好的,每个展览评出来的作品都感觉多少有点像是临帖展,是对古代碑帖的集字、照搬、挪移。学习书法当然要师法古人,但是,写的完全像某个古人就是最好的吗,就是当代书法的最高标准吗?

       评委刘洪彪曾经在《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感言》中说,书法创作不是模仿秀。书法展览的评审很难,往往是评审结果一出来,作者不怎么满意,观众不觉得过瘾,连评委都感到遗憾。因为一般来说,很特别的作品,就算有人激赏也只能投一票,而特别的作品又很难获得一致的认可。中规中矩的作品,也许都不那么中意,却也不会遭到反对。这就使得那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得了高分。这样的评审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很容易引导众多作者谨小慎微地照着古人的样子描摹仿效着,生怕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什么想象力、创造力、才气、悟性,就渐渐被抑制了,被磨灭了。

       书法的更高境界是什么,可不可以有一种更高远的追求?

       无独有偶,理论家邱振中先生在一次接受墨池冯错访谈中也指出:“一件作品,它除了写得好,章法好、笔法好,什么都好,我们也承认他写的好,但是,它要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作品的话,那就必须自觉地去思考它和前人所有作品的关系。如果它所有的细节、所有地方,都是来自前人,那我们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模仿者。我们在书法里当然很多人都跟我说过,古人写的太好了,我只要能写到他的几分之一,有点那个感觉,我这就满意了。但是你们请注意,在任何一个领域去跟别人说这种话——比如诗歌、电影、绘画、音乐领域说这种话的话,我想你会自惭形秽,你说不出口。书法为什么就可以?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人们世代沿袭,觉得这样就很不错了,结果造成了书法的衰退。”这里表达的其实也就是邱先生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

       评委们认为,这次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的评审,要有点新意,要在注重传统功力的基础上,注意选拔那些有才情、有性情、有个性、有面貌的作者。

       刘洪彪提出,展览评审也可以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中国书协国展,相当于全国统考;而其他的全国性展览,则可以放开思路,兼顾个性,让有才华的人从中崭露头角。如此,使国展和其他全国性展览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当代书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展览格局,从而促进当代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在笔者看来,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提出的评审原则,实际上是对中国书协16字方针“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一次深化和延展,也是对当代书法展览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承担了探路者的角色。

       个中得失,还要留待实践检验。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41.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44.jpg

       五、评审流程:你的作品能挺到第几轮?

       本次展览的评审流程分为:初评、复评、终评入围、终评获奖提名、终评获奖投票、出最终结果。

       1.初评:

       评委分三组,每组不设件数限制,只要有一个评委同意,就可以通过。共评出280件作品进入下一轮。

       刘洪彪、韦斯琴为第一组。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47.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5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52.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554.jpg

       他们喜欢说:停一下!这张拿近点看一下。

       韩少辉、刘新德为第二组。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0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03.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06.jpg

       发现评委评着评着就站起来了。

       胡崇炜、刘颜涛为第三组。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1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12.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17.jpg

       为什么评委会站起来?

       因为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2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23.jpg

       监委审看被淘汰作品,进行“打捞”,力避遗珠之憾。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26.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28.jpg

       通过初评的作品,很快就被工作人员拿到展架上悬挂起来。

       2.复评:

       从280件作品中下掉75件,共评出205件作品进入下一轮。

       评委集体巡视所有作品,对哪些作品应当淘汰提出意见。一个评委提议下掉,大家就当场表决。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33.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36.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38.jpg

       3.终评入围:

       从205件作品中再下掉28件,评出177件作品入围,这些作品即为最后的入展作品。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4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42.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44.jpg

       进入最后阶段,淘汰越来越难。本来都是写得不错的作品,因为名额有限,非要下掉。究竟下哪个,评委们颇费踌躇。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47.jpg

       见此,监审委员会委员米闹、姜宝平笑言:“慈不掌兵,心软当不了评委……”

       根据征稿启事,原定获奖入展总名额为170件,但因部分作品难以割爱,经组委会和评委会一致同意,决定再增加7个名额,最终确定入展数量为177件。

       在此阶段,监审委员会对一件照搬模仿当代名家的隶书作品提出质疑,认为有违评审理念。最终该作品被下掉。

       4.终评获奖提名:

       从177件入展作品中提名获奖作品。每位评委可提名6件作品,共提名36件作品,进入投票环节。

       为了确保前述展览理念的落实,评委们提出,在获奖提名阶段,要注意,写的特别像某个古人或今人的,可以入展,但不能获奖。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50.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53.jpg

       5.终评获奖投票:

       全体评委对36件提名作品进行集体投票。

       每个评委需要在36件作品中,选出20件自己认为的获奖作品。

       在投票时兼顾书体、书风、大小字、碑和帖等。在20票的书体分布上,按照篆书2件、隶书2件、楷书3件、行书7件、草书4件、篆刻2件的名额分配来投票。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56.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658.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01.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03.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06.jpg

       在公布计票结果时,大家惊奇地发现,一般作品得票是1票,而达到获奖票数的作品——也即达到4或5票的作品,不多不少,刚好20件。

       这说明,评委对获奖作品的审美判断高度一致。

       六、“三看”:初评复评终评,分别看什么

       据笔者观察,三个评审阶段,其实评委每次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简言之,初评看技法,复评看毛病,获奖看个性。

       1.初评看技法

       初评是入围赛,主要是看技法功力是否达到入围水平。这个时候,只要你的作品取法传统,具有专业水准,一般都能入围。此时被刷下的主要是一些江湖派、老干体,以及虽然取法经典、但技术水准尚未达到入展水平的一般书法爱好者作品。

       2.复评看毛病

       复评是淘汰赛。要从已经挂起来的作品中淘汰,因此这时候评委们纷纷开启了“大家来找茬”模式,主要是从作品中找毛病。如果你的作品有明显的瑕疵,比如形式不当、文字错误、审美偏狭、书风较俗等明显问题,就很容易被下掉。

       3.获奖看个性

       至于获奖提名阶段,主要是作品要有个性,才能打动评委,让他有动力从170多件作品中把你拿出来提名。

       但是,但凡有个性的作品,常常会呈现一种情况,即有的人非常喜欢,有的人非常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的烈度都很高。这和传统功力型的作品恰恰相反,对那种作品,多数评委都喜欢,或者至少不讨厌。因此,不完全排除在提名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或运气成分。但在确定最终获奖作品时,本次评审仍然通过集体投票解决,最大程度地通过民主决策规避艺术审美偏好带来的误差。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10.jpg

       七、标准:“三秒现象”与“冯唐金线”

       据有心人研究,在国展评审中,平均下来评委花费在每件作品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三秒钟。

       从实践情况看,“三秒现象”的确是一种真实存在。

       这很残忍,但是也很容易理解。

       记得作家冯唐说过:“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书法亦是如此。一个人的字究竟写到什么程度,老手看一眼便知道了。尤其在判断一件作品是否达到入围水平时,更是如此。

       笔者还观察到一个旁证。

       在初评阶段,工作人员快速地打开每件作品,此时只要有一名评委说通过,这个作品就可以通过进入下一轮。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14.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16.jpg

       评审的时间长了,评委多少会有些疲惫,因此这时候评委基本就不再说话了,而改以点头、手势或眼神。而参与的时间长了,现场工作人员也基本都能判断哪件作品该淘汰了。评审休息间隙,评委刘颜涛等人说到此,不禁哈哈大笑。

       这说明,书法审美是可以训练的。

       八、形式:投稿的“四宁四毋”

       据笔者观察,经过这么多年展览大潮的洗礼,投稿作品中普遍采用了带有一定装饰性的作品形式,但狂怪恶俗的形式已经大为减少。

       很多投稿作者喜欢做形式,但是形式如何适度?这个标准很难用数字化来衡量,不太好表述。根据现场观察,笔者将其总结为“四宁四毋”。

       ——宁素雅毋花哨;

       ——宁干净毋脏乱;

       ——宁清新毋重浊;

       ——宁简约毋繁缛。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22.jpg

       九、湮没的秘密:作品被下掉的各种原因

       笔者在一旁静观评审,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评委随口说出的“神点评”,这些话语其实从侧面透露了评委决定下掉一件作品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可能投稿作者一辈子都不知道,但实际上对投稿作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对其他人也有参考价值。

       这里试举几例: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25.jpg

       “这个故意做墨色变化,一块一块的,不是自然书写效果,不真实,下掉!”说的是一件章草作品,出现大面积的墨色块面效果,但评委认为有“作”的嫌疑。

       “这个要是没有这个题跋就好了。”说的是一件学明代名家的作品,正文写的很醇正,但用隶书写了标题和题跋,评委认为题跋不好,被下掉了,非常可惜。其实该作者在不久之前一次全国书法大奖赛作品展中本来就是可以获得金奖的,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降了等级。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28.jpg

       “这个款字要是写的再好一点,就可以上了。”说的是一件大字隶书作品,落款的行书写的弱了些,这告诉我们落款的重要性。

       “这个款字和正文打架,不要这个款字就好了。”从这里看,如果落款字写不好,就不要写那么多,干脆写个穷款,善于藏拙也是一种智慧。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31.jpg

       “这个审美出了问题。”说的是一件三长条拼接作品,两个长黑条中间夹一个紫红条,看起来像古墓派拿出来的东西。

       “气味倒不俗,再修炼几年吧。”这个说的是一件取法传统、但技术还不够到位的作品。对于这位作者来说,评委虽然下了你的作品,但其实并不是否定你的路子,而是希望你再坚持照这个路再修炼几年。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35.jpg

       “唉,两竖给搞坏了。”这个说的是一件大字作品,作者是一位比较活跃的青年知名作者,作品中有两个长竖,评委认为不理想,如果没有这两竖,也就入展了。

       “这个学颜的,留一个。”这说明评委在决定上下时还要考虑取法多样化的因素,所以书风的选择其实特别关键,因为对个人而言这是战略问题,不是战术问题。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评审中的有效信息能够传达给投稿作者,让评审活动从冷冰冰的封闭活动转化为更加人性化的开放式活动?

       如果对初评被淘汰作品的点评因为量大不容易进行,那么对进入终评、而最终被下掉的几十件作品,能不能给以简单的评语,让作者明白落选的原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是极大地惠及投稿作者,使得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从而把精力聚焦在书写本身。

       当然,这样的设想,将对展览评审组织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感言:评委如何评价这次评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各位评委对本次评审做出了点评。其要点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40.jpg

       刘洪彪:

       参加这次评审有几点印象。一是参评作者比较重视文本,重视载体,主题性创作的意识更强了。从大量稿件可以看到,与中原、洛阳、龙门、魏碑、造像、牡丹等相关的诗词联语很多,有些作者还显示出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有不少自作诗联。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已经具有“创作”意识,开始真正进入“创作”状态,不再是一味照着前人碑帖搞集字、摹写和复制,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功能性、实用性书写的阶段。而是讲求个性、面貌的建立和性情的注入。三是当代书坛师法传统的选择面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同时代、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书法样式,在一个全国性展览中基本上都可以集中展现,这是一个古国、大国和盛世的应有气度和容量!

       我们提出评审要注意包容和兼顾,功力是基础,是前提,不能忽视。但更要注意发现、选拔才情富、悟性高、有想法、能融合、有一些自己的艺术主见和审美追求的人才。评委有责任去发现、去扶植这些苗子,他们是书法的未来,他们将承担伟大复兴时代的书法兴盛之责。我们要通过评审,通过取舍,传递既要“植根传统”又要“鼓励创新”的理念,强调“艺文兼备”的重要,形成“多样包容”的局面。只有这样,评出来的作品才会显得更加丰富,才会具有多样性、可视性和审美新鲜感。

       希望这个展览会引起更多人关注,引来更多人参与。我相信,若能逐届精心运作、不断打磨,主办者“南有兰亭、北有龙门”的初心和愿景,是能够得以实现的!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45.jpg

       韦斯琴:

       整个评审下来,作品的整体水平很好,包括一些经常参赛的实力派作者,都有投稿。尤其是看到一些年轻作者,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学习书法要继承传统,但更多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格局、自己对笔墨的理解。因此看到这些作品,又让人觉得有新的亮点,一些大字作品,草书作品,包括楷书作品,尤其是最后获奖的作品,总体来说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书法更为宽广的一条路。希望龙门书法双年展一直办下去,成为书坛的一项重要赛事,让“南有兰亭、北有龙门”成为看点。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50.jpg

       刘新德:

       这次评审的规则跟以往有一些不同,特别是初评以后的复评,对近280件作品如何淘汰,不是用投票,而是6个评委统一审查,觉得不好的,现场统一表决是否拿下来。以往是用投票,结果有鲜明风格的作品容易遭到淘汰,而技法很好但很平庸的作品容易留下来。这次改进了以后,很多有才气、有想法的作品就上了,这是整个展览最大的亮点。我们这个展览有别于其他的展览,希望大家在展览开幕的时候来看一看!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53.jpg

       刘颜涛:

       龙门这种文化品牌,这种历史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我们河南举办这个龙门双年展的一种优势,这样也就具备了龙门双年展将来能成为一种书法展览品牌所具有的学术支撑和文化背景。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审美多元,美的作品是多元而不是固化的,不是一种唯一的风格和模式。每一个睿智的书家、成熟的书家、有潜质的书家,他都能从这些古代的书法资源中找到与时代相契合的点,而且会融入自己的个性。这次展览入展获奖作品品类繁多风格多样,这也是我们在评审中所希望看到的。本来觉得因为疫情和时间的限定收稿数量不会特别多而影响展览质量,但在评选的过程中,尤其是初选作品挂起来的时候,我们几位评委都一致感到很惊艳。这个展览相比全国近几年的一些重要展览一点也不逊色,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56.jpg

       胡崇炜:

       这次征稿作者的积极性很高,虽然数量不是最多,但作品质量挺高。今天评完了之后我们几个评委在一起议论,一致感觉到,作品质量高,评出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名作者精心创作的作品,可见大家对龙门文化、龙门书法认识很深,也心向往之。包括他们创作的内容,一些是自作诗词、自作文,对龙门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这次展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展览,希望今后继续搞下去,搞得更好!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759.jpg

       韩少辉:

       整体的看下来,这次展览是对国内书法水平现状的一次检阅。尤其是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上,也是全国类书法征稿中比较好的,来稿的品种比较多,各种书体,经典的,民间的,都有来稿,很全面。书法艺术倡导多样、多元、包容、艺术水准第一这样一个理念。从评审的结果看,是满意的。尤其是风格的多样性,有些风格,在以往的全国评审中好像都没怎么出现,这次都出现了,可喜可贺。祝展览圆满成功!

       十一、思考:关于当前展览评审的一些建议

       关于本次评审,在疫情肆虐、时间紧张的情势下,可以完全相信各位评委都已经尽心尽力,评审的公正性毋庸置疑,但最终评出的入展、获奖作品,在互联网时代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还要等待展览开幕才见分晓。

       在观察整个展览评审的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当代书法展览评审,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共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尝试进行改革,比如:

       ——关于评审时间长度问题:由于疫情此起彼伏,评审的时间有限,因此评审过程仍然有可能挂一漏万,且并未组织文字审读,文字问题也可能存在,当然,这些问题,即使国展评审亦不能完全避免。为何所有的评审都是如此行色匆匆?如果延长评审时间,让评委在从容不迫、优哉游哉中慢慢品鉴来稿,对争议作品有更多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和判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关于规避投稿作弊问题:当前,一些展览饱受代笔、抄袭、集字等作弊之害,说到对抄袭等作弊问题的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评委不是万能的,评委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看过。而“网络是万能的”,因此解决抄袭等陋习,不能完全依靠评委,而应该更加依靠网络、依靠群众、依靠公开,只要让网络的阳光照进展览的公示阶段,抄袭者投机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公示阶段,既公布入展名单,同时又公布作品照片,会不会让公示变得更有效一些?这也会减少展览开幕作品正式展出后再被人在网络上举报、成为网络炒作热点的可能性,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

       ——关于个人审美偏好问题: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关于书法的高下之别历来见仁见智,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由于评委的审美偏好、刻板印象而对评审结果偏差的影响?是增加评委的人数,还是设计新的评审流程?在彰显个性与中庸审美之间,在性情与功力之间,在才情与法度之间,一个展览究竟应该如何取舍,才能既实现评审的初衷,又能赢得大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803.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805.jpg

微信图片_20220115192807.jpg

       十二、未来:墨海再弄潮,中原正扬帆

       据本次大展的两位策展人——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米闹,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姜宝平介绍,河南省书协今后还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书家评论、新闻出版、展赛组织、名家课堂、美育欣赏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活中原书法的内生动力,加强与全国书法界的深度互动,充分展示中原书法的品牌活力。近期,河南省书协正在积极做工作,力争在2022年让一至两项中国书协全国展落户河南,通过承办中国书协全国展,再向全国书法界献上一份厚礼。

       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的评审工作已经落下帷幕。但以此为起点,河南书法近期的全国性活动组织工作才刚刚开始。关于这次大展所倡导的评审理念、审美风向、学术导向,究竟效果如何,大众和业内是否认可,还须置身于当代书法发展的宏伟进程中,接受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并为未来提供研讨借镜的样本。

       当然,如同其他展览一样,此次评审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挂一漏万,不足之处一定存在,遗珠之憾或也在所难免。但,中原书法军团愿意在全国书法阵列中担当更多责任、谋划更多实事之诚意,于兹彰显。

       不管怎样,变革已经发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积淀和深厚现实基础的中原书法,又一次走在扬帆远航的路上。

       因此,让我们期待下一次。

       (本文作者为首届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特邀学术媒体观察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